对于会计人来说,一提到与税务打交道或接受税务稽查,就感觉压力山大,心存畏惧。7月8日,第26期视野思享会聚焦《用法律的视野看待和理解税务工作》,通过嘉宾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聚焦财务人员在办税工作中的遇到的一些实务操作问题,打破财务人员的常规思维,用法律思维和视角看待问题,为企业争取更多的权益。
本期思享会嘉宾蓝敏是视野网会计版版主。著有《手把手教你做优秀税务会计》、《税务稽查应对与维权》、《税务游戏的经营规则》等书,擅长利用综合思维来解决复杂的税务问题。
嘉宾蓝敏首先分享了自己做过的一个项目,某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后,为变更房产土地证更名,去税务局申报缴纳契税。企业认为改制后房屋权属没有发生改变,不需要缴税,税务局出具一张免税证明就可以了。而税务人员拿出文件称,文件上没有说明要免税就需要纳税。到底要不要纳税呢?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企业都会认为税务人员既然拿出来文件,那作为企业要有纳税的义务,只有缴税就可以了。嘉宾称,像这种情况,大多数企业都会选择直接缴税,但很少有企业会去琢磨为什么要缴税?有法律依据吗?现实中大多数企业都会选择花钱消灾的做法。
在此基础上,嘉宾抛出了分享的第一个内容要分享的内容“以法定的眼光看纳税义务”,税务人员认为法律上没有提到要免费,就需要征税,这是不对的,只有法律规定了纳税的义务我们才纳税,而法律没有规定我们是不需要纳税的。这是现实中很容易犯的错误,纳税义务不能推论。
在现实中,如果不用法律的眼光看待问题,企业会吃亏的。嘉宾举常见案例说明,某企业中秋节发月饼,这是典型的外购商品视同销售问题,企业会计认为外购商品的进项和销售的销项金额一样,不计进项也不计销项就不需要缴税。嘉宾称,企业会计只是单纯的想到记账问题,就是没有用法律的眼光看待纳税问题,会给企业带来双倍的损失。纳税申报,是财务人员日常的工作之一,税务局经常会在申报过程中需要企业提供一些资料或是统计报表,财务人员也会积极配合。针对纳税申报中这一问题,嘉宾发问,大家有没有想到过为什么要提供这些报表?有什么法律依据?现场一片哑然。嘉宾对此问题的看法是,给税务局提供报表是遵从义务,也是法定的,但不能擅自扩大范围。大多数办税上的失误,其根源就在缺失了法律的思维。
用法律的眼光看待税务工作,不是要跟税务打官司,而是首先建立自己的是非观念,分清楚纳税的义务。嘉宾还在思享会中分享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纳税经验,以及如何在办税过程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内容。
嘉宾的观点,在财务人员看来非常新颖、独特,在工作中从来就没有把办税问题考虑的这么清楚透彻,大多数都是对税务局的意见是言听计从,生怕出现什么问题,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嘉宾分享的过程中,参与的网友就迫不及待的提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税务问题,寻求嘉宾的帮助。
整个的思享会从头至尾用一个“法”字贯穿了全过程,让一切以遵循税务规定和税务要求工作的财务人员,对纳税工作有了全新的理解。参加者对本期活动给以了非常高的评价,评分在历届活动中名列前茅。视频回放已经上传到【视野活动】版面。
相关链接:
视野思享会历届内容汇总(一)——第1期至第10期(包括视频回放)
视野思享会历届内容汇总(二)——第11期至第20期(包括视频回放)
视野思享会历届内容汇总(三)——第21期至第26期(包括视频回放)
延伸阅读:
财务打开经营管理通道 为企业创造利润
财务共享支撑企业财务人员管理模式转型
建立长效内控体系实现企业终极管理目标
财会职业跳板 带你了解MPA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