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立规矩 强执行 提质效 宜昌市审计局三步走推进高质量审计做深做实
作者 吴德纯 郑婉婷
近年来,宜昌市审计局紧扣高质量审计主题,按照一年破冰、两年成型、三年提升的工作思路,循序渐进推进审计改革创新、提质增效,取得显著成效。
立规矩——全方位革新式布局,筑牢高质量审计发展基石
牢固树立审计服务为本的工作理念,为宜昌高质量审计“往哪走”定调把向。服务全市发展大局。局党组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紧跟全市重要工作部署、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精神,第一时间组织审计干部全面系统学习,弄明白党委政府在抓什么,审计该审什么,为什么审以及怎么审的问题。服务干事创业环境。从支持发展、保护干事的角度出发,审慎评判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全省率先出台《宜昌市审计机关容错纠错实施办法》,引导全市审计机关为被审计单位容错28项,公开发布典型案例5个,让审计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服务被审计单位。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为被审计单位防风险的作用,实事求是指出问题,提出可接受、可操作、可落实的建议,及时督促整改、防微杜渐。优化审计方式方法,与被审计单位保持良性有效沟通,致力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审计关系。
着力构建全面规范的审计制度体系,为宜昌高质量审计“怎么干”提供遵循。业务流程方面,细化完善《业务流程管理办法》《业务档案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流程,明确部门和人员职责,畅通审计内部循环。审计整改方面,以市委审计委员会名义高规格出台《加强全市审计整改工作意见》,配套制定《宜昌市审计整改工作实施细则》《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工作办法》,界定整改销号标准,明确整改程序、内容及追责方式。力量贯通方面,联合市纪委监委、市委巡察办出台《宜昌市深化纪巡审联动实施办法》,联合市人大预工委制定《加强预算监督的贯通协调机制》,进一步发挥各自监督优势,增强工作合力。
坚持严管厚爱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宜昌高质量审计“靠谁干”蓄力赋能。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严明审计纪律和工作纪律,全面从严加强日常监督,坚决防止跑风漏气、打探消息,坚决杜绝慵懒散软、不担当不作为,锤炼干部闻令而动、令行禁止的执行力。能力建设贯穿始终,持续加强审计干部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将青年干部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作为硬性标准,通过以老带新、新老搭配等方式,迅速提高年轻干部业务上手能力,85后、90后任主审的审计项目逐年增多,“大兵团”作战能力不断增强。干部队伍快速壮大,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对审计干部招录、人才引进工作的支持,近三年通过公开招考、基层遴选、外聘人才等方式引进21人,获得专业技术职称10人,为审计队伍“补血强筋”。
强执行——全流程精细化管控,破解高质量审计梗阻难题
优化组织方式。在审计项目安排上,按照突出重点、控制数量、提升质量的思路谋划年度审计项目,以财政审计为基础,以经责审计为龙头,以审计调查为支撑,同步统筹实施各类审计。财政审计采取市级总预算执行情况+N个专题的“1+N”模式,经责审计采取行业系统条线式“以上带下”整体推进方式,审计调查重点跟进省委、市委重大战略、政策措施落实。在人力资源配置上,积极调动综合科室力量,打破科室壁垒实行全员统筹,重点项目组建党组成员领衔、多科室融合的复合型审计组,实现紧密协作、精确分工、成果互用。
细化过程管理。坚持和加强局党组对审计全过程管控,按照审计项目重要性和关联性,分批次、滚动式部署实施审计项目,严格按照规定时间节点要求,实行项目进度跟踪管理,确保项目高效推进、有序衔接。严格执行审计业务管控制度,审前召开研判会,分析研究审计思路和关注重点;审中落实日小结、周报告、重大事项集体会审机制,适时掌握项目进展和情况;审后召开务虚会,分析查找不足和短板,总结复盘审计方法和经验;报告出具环节,精细打磨,层层审核,严格把关审计文书质量。
强化技术保障。坚持“需求引领技术”,实行业务和数据“双主审”模式,加强业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数据分析人员全程参与重大审计项目,审计组提出工作需求和数据分析思路,数据组搭建分析平台,根据业务需求开展数据分析,重点在医疗、社保、国企等领域审计中发挥数据分析和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发现问题的精准性和工作效率。
狠抓审计整改。推进审计整改全口径、全周期规范管理,形成审计情况当面反馈、整改情况现场核查、整改销号逐项过关、整改督办持续跟踪、整改资料统一归档的工作闭环。在征求意见环节,提前附上“整改清单”,为被审计单位落实整改做好服务;在整改落实环节,对整改情况适时跟踪,实地检查核实;在整改销号环节,召开审计整改业务会,分析研判整改情况。
提质效——深层次靶向性突破,推进高质量审计行稳致远
推动审计作为与审计地位相适应。用好审计委员会这个关键平台,不折不扣落实好市委审计委员会议定事项、工作部署和要求,坚持审计重大事项第一时间向市委请示,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第一时间向市委报告,确保让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掌握审计工作动态。抓好审计成果这个重要载体,加强对审计结果的综合分析和提炼,揭示问题背后的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重大管理漏洞或重大舆情风险。近两年,围绕党委政府关切和民生热点问题,形成审计专报14份,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肯定和重视,推动解决了化工安全生产、磷石膏综合利用、绿色矿山建设管理、村集体资金资产管理等一些阻碍改革发展和长期未解决的难题。
探索传统审计与审计创新相融合。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在财政审计、投资审计、国企审计等重点领域,与时俱进推动改革转型。财政审计按照理念更新、方法创新、成效出新的要求,树立“大财政审计”理念,跳出财政审财政,以市委、市政府视角看财政管理,采取“市级预算审计+专项调查”模式,聚焦“找财源、促管理、防风险”目标,重点加强对财源建设、出借资金、债务限额、绩效管理的监督,为看好用好财政资金、防范经济风险发挥审计作用。投资审计主动融入、全力服务产城发展,专门针对EPC项目建设管理及投资绩效开展审计调查。将投资审计与经责审计、财政审计深度融合,对园林、水利等部门重点建设项目开展行业系统性审计,实现一审多项、一果多用。国企审计按照分步实施、全面覆盖的思路逐年推进,2022年重点对市级国有企业进行全面摸底,2023年重点对体量相对较小、业务相对简单的市级平台公司及下属国企实施审计,2024年集中力量对交旅集团、融资担保集团2家大型国企展开攻坚。
坚持全面监督与重点监督相结合。一方面,落实审计“全覆盖”要求,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动态管理。将承担重要经济职能的对象归为A类,掌握使用政府性资金数额相对较小的对象归为B类,按照A类对象五年必审、B类对象重点抽审的工作思路,系统行业条块式推进审计,审计覆盖面不断拓展。今年联合组织部门开展县市区重点岗位监督盲区问题“点状治理”,按照统一审计对象、统一审计标准、统一调度管理的要求,建立台账、分类管理、统筹推进,进一步加大县市区重点岗位审计力度,逐步扫除县市区审计监督盲区。另一方面,坚持突出重点,科学配比各类审计项目。既坚持常态化“经济体检”,确保财政预算执行、经济责任审计等常规审计占比70%左右,也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实施重点审计调查,发挥建设性作用。近年来,实现了对A类重点部门单位年年审或五年必审,对B类单位重点抽审率逐年提高。先后开展了营商环境、磷石膏综合利用、老旧小区改造、中小学营养午餐、住宅维修资金、水安全水环保、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等19个审计调查,审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主动性更强、契合性更高。
延伸阅读:
黄石市审计局推进内审机制改革取得实效
恩施州审计局强化资金审计助推乡村振兴
市审计局举办区级审计数据分析交流研讨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