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能,绿色投资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而且已经变成一种行动,而跳出“绿色财务链条”,CFO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做保障?本期客座总编辑独家对话北京京能投资副总经理、CFO刘国忱。
《新理财》:对于企业战略,对其论述的书籍“汗牛充栋”;从财务的角度进行解析,也是专家众多。您曾经是大学教授,有学术界的背景,现在又身处企业第一线,对于企业战略和财务的关系您有何见解?
刘国忱:我很反对将战略与财务截然分开,业务和财务分开。战略与财务一定是高度融合的,这里是有个高度升华的东西。企业制订战略时,业务目标和财务目标一定要高度融合。根据经典论述,战略目标要符合三个要素:一是可量化,二是可描述的,三是有先进性和挑战性。可量化,主要是财务数据的量化。例如,一个企业制订5年规划,目标是资产规模翻一番,净利润提升100%,很显然这个目标既是业务目标也是财务目标。
对于那些提出要达到“国际先进,进入一流”的所谓战略,我觉得这是口号,不是实际战略。在京能集团,财务团队一定是要参与企业的战略制订,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新理财》:那么您是如何看待目前业内比较流行的“财务是企业战略落地的工具”呢?
刘国忱:我有些不同的看法,我赞成五矿的总会计师沈翎说的:“一个好的战略目标一定要有财务资源支撑,财务结果来印证”。这句话对财务和战略描述的比较清楚。财务是战略的起点、过程以及终点。起点上财务资源要配置到位,过程中财务要输送资源,进行调整;最终用财务结果看战略目标是否达到。”
突破瓶颈
《新理财》:现在中国的财务人员很多,但要找一个合适的CFO却并不容易,您认为如何才能从一个普通的财务人员走向更高级的管理职位?
刘国忱:我们的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还需要突破三大瓶颈。一是技术瓶颈。财务总监基本的要求是专业技术强,对基本的财务知识和技能精通掌握。但一般来说,财务总监们对企业融资,财务准则运用,财务判断等,一般人都差别不大,很多用软件就解决了。但如果财务总监只是局限在财务报表合规,报账、记账,技术处理等方面,一个财务经理就够了,如果有更大的发展,还需更广博的知识和视野。
二是管理瓶颈。要有带队伍的能力和下属企业沟通能力。很多人管账可以,但涉及团队管理,包括外部沟通,和审计、国资委,银行、税务等部门打交道时,就捉襟见肘。很多人这方面就差些。
三是经营瓶颈。CFO要跳出管理,能为企业增加价值,为企业开疆拓土,为企业带来新的思想。视野要广阔,不仅仅是局限财务问题。CFO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企业新的走向,新的趋势,新的方向上提供帮助。
《新理财》:能举一些具体的案例吗?
刘国忱:我刚到京能就提出要控制企业资产负债率。几年下来,非常见成效。能源类企业要想降低资产负债率很难,但控制相对容易。目前,京能的资产负债率在63%左右,相比同类企业80%、90%的负债率,京能的优势明显。
在投资方面,京能集团也非常谨慎。2008年,集团安排投资预算近60亿元,可实际只投出了10亿元。因为我认为,企业新投资项目,一定注意风险,尤其是不要让产能的“增量”损害“存量”。很多企业就是被新增的产能拖垮的。所以,新增产能一定要测算好,新增产能的现金流量能够覆盖四大费用。现在要素成本上升很快,增量不能平衡,很多国有企业是因为贪增量把企业拖垮的。
《新理财》:投资决策是CFO的重要职责之一,请介绍一下您在这方面的心得?
刘国忱:首先应该懂得业务,应该比业务还业务,真正的投资,一定是要把握这个行业的本质。这样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一个优秀的投资团队,应该是各负其责;好的投资项目是投资团队成员中,各方面的高度融合,包括业务、法律、财务等。在这个里面,看不出是哪个在主导,哪个人成分居多,而是已经包含在内,这样的决策才是最高明的。
在企业中,对投资不仅谨慎,而且讲究策略。遇到冲突的时候,要适时的退一步。比如,有关领导想要上一个项目,我有保留意见。我就建议,先分批上。计划30000吨,可以先上5000吨,看看情况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