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危机隐现之时,“四大”再次宣布逆经济周期招聘。
9月,毕马威(KPMG)中国宣布今年将招聘约1700-2000名应届毕业生,超过去年的1500人。未来三年,毕马威成员所还将在全球招聘约75000名应届生;几天后,普华永道(PWC)也表示,计划未来五年在中国内地和香港招聘15000名大学毕业生和有经验人士,今年在两地拟招聘2000名新员工;安永(Ernest Young)香港及澳门地区主管合伙人陈瑞娟也向媒体透露,今年招聘数会增加。据悉,加上德勤(DTT),“四大”计划在大中华区聘请总计超过8000名的应届生。
这一幕,似曾相识。
3年前,“四大”在2009年校园招聘时也曾纷纷摆出“扩招”态势。毕马威2009年的校园招聘计划比2008年的1800人增加2000人,普华永道和德勤分别为2000人和1500人左右。
不过两个月后,“四大”就传出要延迟当年校园招聘的进度,原定招聘规模也开始缩水。
这一次,”四大”为何选择此时“重出江湖”?
未雨绸缪还是魅力不再
有些部门呈现出下层流动性高过上层的倒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性问题,使四大迫切需要便宜的新鲜血液。
“招聘方面,我们和其他公司不同,会计师行业需要不断培养人才。”毕马威中国人力资源主管合伙人吴丽莎向记者解释,新入职的员工不可能一进来马上就能胜任会计师的工作,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培训和经验积累,她强调毕马威中国的招聘计划“不会受短期经济变化的影响。”
普华永道亚太区人力资源主管Nora Wu也对记者表示,扩招体现出普华永道看好亚太地区长期的商业发展机会,包括持续增长的中国内地市场,“招聘策略上,普华永道所做的是一个长远判断,并不是对短期经济波动的反应。”
然而,在“四大”员工看来,扩招却另有原因。
“四大的名声不如以前,新招的人里,名校学生少了,很多人拒掉了四大的工作邀请。”“四大”一名员工称,要保证有人干活,“四大”不得不扩招。
2008年至今,“四大”的起薪只增长了5000元,2010年甚至出现了倒退,本科生起薪由上年的5500元降至5200元。低薪伴随巨大的工作量和长时间加班,让“四大”人自嘲是“拎着笔记本的民工”。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四大仍面临员工流失问题。
吴丽莎和Nora Wu均坦言,许多公司都会遇到员工流动问题,员工流失并非四大独有。
吴丽莎说,在毕马威中国,“离职最多的应该是工作3年左右的员工,此时他们大都拥有经验又已考取会计师资格证。工作三四年的员工流失率通常高过一两年的员工。”她说,决定招多少人时,也会考虑三四年后公司业务状况和国内外经济环境。
毕业后进“四大”获得2-3年工作经验,同时考CPA跳槽这是许多人选择“四大”时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只是,“再苦再累也要熬满三年”,在个别部门已成为历史。
“我们部门小朋友走得很多,将近一半了。”“四大”的另一位员工说。
“小朋友”是四大内部对新入职员工或层级较低员工的“昵称”,也是审计项目组中主要干“杂活”的人。对于一个项目组来说,抽凭证、盘点库存等耗时耗力的工作一般都会分给“小朋友”们做。“小朋友”的流失,无疑增加了“大朋友”们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