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告别了充满动荡的2012年,2013年的癸巳新春,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想在这悠长的假期中长长地透一口气。
根据命相师的占卜推理,2013之癸巳年,初是为水火不相容,终而能稍见水火既济之象。放到公司层面来说,与乌云压顶的前一年相比,这一年的状态不再是所谓的对抗衰退,而是更好地学会和衰退相处。当然在中国宏观经济的语境下,GDP7%~8%之间的增长并不应该称之为低迷,“十八大”后大热的“中速经济增长”一词概括得更加准确。
所以真正的不确定性已不再是外部的动荡与转折,而是来自于内心的不知如何与危机共处的迷茫与困惑。套用“礼失,求诸野”的思维定式,面对当下的不确定性,纠结于公司战略与财务战略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匹配的CFO朋友们或许可以通过温故的方式,来体悟“更上一层楼”的经营智慧。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文化的精进之道妙在“自悟”。值此癸巳新春长假,《首席财务官》杂志编辑部不揣浅陋,回溯煌煌5000年之中华文化,撷取建筑、工程、书法、绘画、象棋等八个精彩片段,一则与广大CFO贺岁迎春,同时尝试着引发CFO同仁们透过传统的中国文化,于品茗展卷之际悄然自悟,将CFO之道推向“道术相济”的更高层面,不亦快哉?
近年来国学大热。自西学东渐以来,传统文化在科学性的轴向上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比如,黄仁宇所说的“中国是个缺乏数目字管理的国家”),以至于连中医都不得不在“中西医结合”的屋檐下寻求庇护。
然而西学在精确性上不断前进的道路上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模糊性挑战,而讲求和谐统一的中国文化恰恰是应对模糊性的绝佳法门,因此张之洞的“中体西用”之说在当下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
1、架构之妙
论及中国古代工程领域的架构之妙,当首推都江堰。
秦昭襄王51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着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从架构上而言,都江堰是一个集防洪、灌溉、航运为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
在修筑过程中,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为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为外江,是岷江正流。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即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离碓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鱼嘴淹没后,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为控制水流量,在进水口“作三石人,立三水中的,使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这些石人显然起着水尺的作用。李冰“又作石犀五枚,……二在渊中”,“二在渊中”是指留在内江中。石犀和石人的作用不同,它埋的深度是作为都江堰岁修深淘滩的控制高程。通过深淘滩,使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有一定大小的过水断面,这样就可以保证河床安全地通过比较大的洪水量。这种对流量和过水断面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即便用现代水利科学来验算也堪称完美。
诞生于2000多年前的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相比于当今耗资动辄成百上千亿元的巨型水坝,投资与维护都并不高昂的都江堰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
对于CFO而言,从都江堰中可以体悟的——简单有效的管控架构、因势利导的管理思想、可见易行的制度流程——恰是锻造利在长远的公司财务体系的绝佳路径。
2、调配之妙
对于CFO来说,公司内部的资源不平衡是个天然存在的矛盾,如何有效地调配是一个长期的困扰。在这方面,不妨观察一下近2500年前就已诞生的国内首个南水北调工程——京杭大运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初见规模的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纵贯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
第二次是在公元7世纪初隋朝统一全国后,建都长安,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第三次是在13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
而纵观京杭大运河的兴修动因与综合效益,原本基于国内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均匀、陆路运输成本过高等动因出发,但这条2000多年以来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对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融合乃至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所发挥的作用都至关重要,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盐运”通道到现在的“北煤南运”干线以及防洪灌溉干流,其调配之妙,已经远超水资源本身。
我们不妨将资金也视为具备同样流动性的水,那么公司内部资金链条的运行同样也应本着以调配流动性创造综合价值最大化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