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一个专业性人才的成长之路,可选择的方向有两种:“技术专家之路”和“技而优则宦”。技术专家,既可以在企业担任总技术师,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深度研究和开发,也可以在高校传道授业。技而优则宦,既可以在企业转型为管理者,可以转向政府技术官僚,也可以向纯粹行政管理转型。
但是,审计这个行业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或者说是致命的缺点,那就是:随着自己的从业经验的增长,交际圈在不断地扩展,进入这个社会最高圈子是如此简单,只需再努力一下,就能进入投行、VC,成为资本运营者、财务决策者,而这些毫无疑问都是当今社会最热门的。谁能抵挡这个诱惑?毕竟在事务所能当上合伙人的不多,社会对合伙人的总体需求是有限的,而跳出事务所也能找到其他快速实现个人财富和体现自我价值的场所,何乐而不为?
如是,我总结归纳出CPA职业发展特点有异于其他行业的两大原因:
首先,这个行业的就业人数取决于市场的总体容量。中国的经济体的总数已经是确定的,需要多少注册会计师也基本确定了。当然,开拓服务内容和提供更加有益于企业的高端服务,是目前会计师事务所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如果能够将服务提高到咨询和引领的高度,整个行业的利润和收益就会大不一样了,所需人才总量也会随之提高。
其次,这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本的年代,经济这个词当之无愧地被这个时代推崇为最显学的地位。注册会计师,从一开始也是为这个宏观命题而服务的,因此深处时代洪流的浪尖,这群人已逐渐融入到经济管理,甚至亲身参与到经济运营之中。当他们寻求更进一步发展的时候,拥有着其他职业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其他职业,由于接触面窄,能选择的发展路径和机会相对较少。
CPA的后事务所发展典型
我还随机从会计视野网站的“职场天地/会计人物”版和其他网站上选取了几个典型案例,基本可以代表目前CPA们后事务所之路的选择情况:
案例1:投入财务相关行业的创业
姓名:唐文勤
CPA经历:1994年毕业后,唐文勤进入了普华国际会计公司(当时的六大之一)。
后事务所经历:1996年,唐文勤进入一家海外ERP及财务软件代理商从事销售;1998年创办了热百赛,专注于财务软件本土化。2006年,成为中国财务精英俱乐部(CFEC)的创始人。
点评:自己创业,做财务软件、搞财务顾问,个人认为这是最值得体验和尝试的路,是最世界化的路,但也会是最难走的路,尤其在中国这种体制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个人创业相对是比较困难的。
案例2:进入世界五百强担任财务总监
姓名:胡奋
CPA经历: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了上海会计师事务所,后进入普华国际会计公司。
后事务所经历:1992年9月,胡奋加入3M中国任财务总监。
名言:在企业里做CFO和在会计师事务所做合伙人,在大学里做教授是不一样的。CFO要求更高的综合素质和判断能力。
点评:CPA到企业里做财务工作,包括一般会计、主办会计、财务主管、财务经理到财务总监,各个阶段的人都有。从事务所到企业,会有一个转型的过程。这是一条比较普通的路,也是一条真正体验到财务实战和对企业经营有切身体会的路。
案例3:考过CPA,立志开事务所的上市专家
姓名:倪忠森
CPA经历:1994年进入恒安,至1998年其间,参加并通过了全国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高级会计师等资格考试,目标就是开一家会计师事务所。
后事务所经历:实际上,倪忠森并未成功开立会计师事务所,而是先后任职恒安集团CFO和安踏CFO,并漂亮地操盘了这两家公司的IPO。后来则立志于开创一个新的事业——做职业上市操盘手。
点评:本案例中的主角倪忠森本来就不在事务所,只是把考证当作一种经历,考出来后知识和能力都有所增长。接下来,要么原地变动、升职,做更多的事,承担更大的责任;要么跳出原单位,让CPA这个证书发挥作用,体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