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周四下午,易老均会带着两个助教,到辅导室(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义校区33幢320房间),对我们进行一对一的专业辅导与答疑。这对于六十一岁的老人来说,实属不易。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易老会结合课程进度,随堂布置思考题。当时我曾根据易老所留的课后思考题,将点滴学习体会先后整理成《谈对“销售”账户性质的看法》、《谈“销售”账户结账方向的一点看法》等几篇小材料。易老均做了详细的批阅,甚至是对个别数字的错误也一一指出。
易老在教学组织方式上,也从不拘泥于形式。当时规定,每门课的考试时间应当是三小时,但我们的《工业会计学(下)》结课考试,就是在易老的再三申请延时下,前后用了整整四个半小时,成为大学期间用时最长的一次考试。
课堂上,易老给学生的印象,从来都是笑容满面,用轻声细语的正宗湖南腔,为我们一一授课、答疑,难见其动怒之时,但有一次除外。记得那是1980年12月的一个下午,有一场主题报告,是由已故的毛恩培教授报告论文《再论复式记账原理——会面反映的资金运动说兼评巴比式资金运动说》。当毛老讲到文中一个观点时,易老不大赞同,用比较激动的言辞当面批驳,还走上台去画了个“资金运动图”进行佐证。
耳顺年后 成果仍丰
易老一生,笔耕不辍:论著10部,发表论文168篇,荣获各种省部级奖励15项。其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则是其独创的三大理论,即资金运动会计理论、成本控制时空观与利润分块理论。
资金运动会计理论。据易老个人的回忆,自从1941年听了张永吉教授讲解的德国会计学者恩斯特·巴比(Ernst Pape)提出的“资本循环说”、H.莱特纳(H.Leitner)、恩斯特·沃尔伯(Ernst Walb)和日本学者太田哲三“双重计算损益”理论后,就对资金运动理论产生了深厚的兴趣。1951年到1985年,先后撰稿101次,完成了《资金运动会计理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一书。
成本控制时空观。20世纪80年代初期,易老开始革新成本计算原理,他扬弃了单纯“产品观”,创立了“成本计算对象时空观“,并以此来具体说明分步法、分批法、简单法(单步法)的形成原理。与此同时,他还倡导建立成本项目”经济用途观“,以便按用途进行控制。他在树立”费用汇集划清界限观“中,巧用”过五关、斩六将“的形象比喻,来诠释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应当如何科学地归集与分配费用的方法原理,以防止成本核算中普遍存在的”假账真算“、”真账假算“,以及”化、挤、冲、摊“等不正常现象的出现。在此基础之上,他还革新了管理会计学的原理,将管理会计学中事前长期投资的预测与决策理论,链接到以”成本时空观“指导下进行有效控制的系统观念中。在构建如何围绕成本的事前、事中与事后三阶段控制工程中,他创立了”可行性研究“、”价值工程“和”盈亏平衡点分析“等方法。这些思想,全面地体现于其于1986年所著《工业成本学》(吉林人民出版社)之中。
”利润分块责任制“理论。易老认为,从1978年开始的”企业基金制“,到后来稳步推行的”利润留成制“、”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税利分流“等方法,均是以一个笼统”总利润“作为分配对象,故始终分配不准。易老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与多年的跟踪研究,创立了”利润分块责任制“理论。1990年,他向湖北省科委申请了”利润分块承包责任制的研究与试点“的重点软科学课题,并于1990~1991年间在鄂州三个工厂试行一年,进展顺利。2001年4月,《资金运动会计理论——新战略会计学》得以出版,全面诠释了易老循着”复式记账——成本计算——成本与收入的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利润分块责任制——账表革新“五个相互相链接的理论所构成的”新战略会计学“理论体系。
进入21世纪,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易老,又将研究方向转到”人才资源价值会计“上。其核心学术观点还以《怎样开创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和《全面革新会计学,开创人才资源会计》为题,先后发表于《会计研究》2001年第1期和2008年第12期上。
据笔者写作本文时以《中国期刊数据库》为基础的不完全统计,易老从1982年63岁开始到2011年92岁时离开我们为止的近三十年间,共计在国内16种公开期刊上发表论文96篇。
当易老90岁时,他在《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上发表了最后一篇学术论文——《论价值与使用价值矛盾会计学》。在该文结尾的”小结“中,易老对会计”是从价值角度核算使用价值再生产的科学“这一学术命题作了全面诠释: